9月26日,新華社客戶端刊發中國證券報文章《中遠海科:向航運數字生態賦能者目標持續邁進》,全文如下。
航運,這個曾以百年經驗為榮的傳統行業,正站在數字浪潮的十字路口。巨輪航行依舊,但驅動它們的不再只是柴油,數據與算法已成為重要的“燃料”。在這場靜默卻深刻的變化中,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旗下的中遠海科,正以一場從被動擁抱到主動創新的數字化躍遷,嘗試重新定義航運的未來。
“過去,航運業是一個極其傳統和保守的行業,依賴百年積累的經驗,對改變持謹慎態度。但如今行業正積極擁抱數字化。”中遠海科研創中心總經理韓懿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經過多年發展,數據已成為優化航線、節省燃油、降低碳排放的核心工具,而中遠海科正在以自己的獨到理解深度優化這一工具。在這一邏輯下,中遠海科正向著航運數字生態賦能者目標持續邁進。“對中遠海科來說,‘十四五’這5年實現了快速發展。”展望“十五五”,韓懿告訴記者,公司將繼續堅持高質量發展,錨定建設世界一流航運交通數智科技企業這一發展愿景持續努力。
◆?構建航運數字底座
“由于航運鏈涵蓋船公司、港口、貨代等多元主體,各主體因業務模式與管理需求差異,構建了獨立的數據系統與標準,由此產生數據協同難題。”韓懿談到航運數字化發展時表示,當前,不同主體間的數據標準尚未統一、系統接口開放程度不足,加之對數據所有權和隱私安全的審慎考量,一定程度上形成數據交互壁壘,制約著產業互聯網實現高效互聯互通。
值得關注的是,航運作為全球化程度極高的行業,其數字化轉型需要全球港口、海關、代理等各環節的協同推進與創新實踐。換言之,各環節數字化發展水平的差異,客觀上對行業整體數字化進程提出了更高的統籌與協作要求,也為產業鏈協同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為解決這些難題,中遠海科于2019年啟動“建云、聚數、創智、興業”行動,旨在打造“航運新基建”,解決一些行業共性問題。這是一條從底層架構到頂層應用的完整路徑。正如韓懿所言,中遠海科希望通過“建云”獲得靈活的算力和存儲資源,通過“聚數”形成高質量數據資產,通過“創智”開發具有行業特色的算法模型。
數據的價值不僅在于擁有,更在于流通。當前,中遠海科正積極推進“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并通過數智技術確保數據流通全程可追溯、權屬清晰。韓懿透露:“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空間將單向服務轉變為共享數據的方式,通過‘鏈主企業+生態伙伴’協同機制,未來構建船舶估值、船舶精細化風險畫像、船舶保險定價等完整的船舶信息情報。”這意味著數據不再是被鎖在系統中的沉默資產,而是成為可增值的數字商品。中遠海科致力于打造的是一個開放、可信、共贏的數據生態。
中遠海科過去5年在研發上持續投入。2024年,中遠海科研發投入達1.01億元,近5年復合增長率為23.03%,研發投入強度為5.63%;2024年申請受理和授權發明專利102件,同比增長20%,近5年復合增長率為50.28%,獲得軟件著作權52件。
◆?從人找數據到數據為人
如果說數據是“燃料”,那么人工智能(AI)模型就是引擎。
2025年,中遠海科在創新領域持續發力,“全球航運可信數據空間”入選國家試點。公司自主研發的“船視寶”平臺深度融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依托221種智能算法服務20多個行業、2000多家企業。
在此基礎上,中遠海科成功研發落地的國內首個航運垂直領域大模型“Hi-Dolphin”,更是其“創智”能力的集中體現。與傳統通用大模型不同,“Hi-Dolphin”大模型深度融合航運專業知識與場景需求,實現了從理解問題到執行規劃的全流程智能化。韓懿表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利用大模型和小模型協同的方式,打通了大模型理解語義、小模型執行行業規劃這一高效流程。”可貴的是,這一技術路徑已在多個場景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以特種運輸為例,該領域船舶業務涉及大件運輸、半潛船等復雜工藝,法規和流程龐雜,人工檢索效率低。對此,我們基于‘Hi-Dolphin’大模型構建特運知識圖譜和智能問答系統,實現一線人員對復雜工藝與法規等問題隨問隨答。”韓懿表示,這套系統的問答準確率已超過90%,且平均查詢時間由數小時縮短至分鐘級,顯著降低操作失誤風險,目前已在特種運輸船公司日常作業中應用。
“在青島港,為實現港口業務智能化,‘Hi-Dolphin’大模型在3天內完成部署上線,通過模型能力支撐智能客服、船期查詢、堆場調度等功能。”韓懿介紹,客戶可用自然語言一鍵獲取服務,替代煩瑣流程,業務響應效率大幅提升。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修船報價場景。記者了解到,在修船與船廠報價環節,因工程項目復雜,傳統人工解析詢價單往往耗時1~2天,而“Hi-Dolphin”大模型可在10~15分鐘內自動解析30頁以上的船東詢價工程單,且能準確提取如鋼結構噸位、板材數量、貨倉涂裝面積等關鍵信息,并生成報價單。
這些案例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模式的勝利。中遠海科通過打造垂直領域大模型,將行業知識與數據能力深度融合,實現了從人找數據到數據為人的范式轉變。
◆?推動行業競爭力提升
數字化不是單打獨斗,而是生態協同。中遠海科的志向不止于自身技術突破,更在于推動整個航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盡管‘點’上很出色,‘線’上也已打通,但整個航運產業鏈的‘面’,即跨組織、跨行業、全鏈條的數據協同和生態互聯仍然存在較大壁壘。”韓懿說。為打破這些壁壘,中遠海科積極參與全球標準制定與聯盟建設。作為國內首家ONE SEA智能航行聯盟單位,公司努力推進聯盟內技術交流,共同推動智能航行領域發展,參與國際海事組織(IMO)關于海上自主水面船舶規則(MASS CODE)的咨詢審議。此外,作為船運貿易數字化合作創新聯盟成員單位,公司持續推進國家級航運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中遠海科表示,在行業加速推動綠色低碳、數智化轉型進程中,其正積極通過航運科技能力和數智化平臺產品為國內外客戶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降低能耗排放、提高精細管理能力、增強供應鏈韌性等諸多方面發揮賦能作用。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數據孤島”現象尚未完全打破,全球協同任重道遠,商業模式仍在探索。中遠海科正在用技術與耐心一點點鑿穿傳統的壁壘,一步步連接離散的節點。
面向“十五五”,中遠海科明確表示,將順應行業“數字、智能、綠色”的發展趨勢,搶抓“人工智能+”“數據要素×”機遇,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以打造行業大模型、大平臺、大數據為目標,著眼數據、算法、產品、平臺、標準等維度,著力打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航運數智化核心產品和平臺,持續增強企業核心能力和競爭力,全力發展數智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服務集團和行業轉型發展。
(喬翔)